主頁 > 多媒體教學示範 > 教學影片

從幼兒開始,用同一方法學習寫字和鍵寫
腦科教授黃震遐醫生

        許多人說中文難學。應該要問的是:究竟是中文難學,還是我們不會學?
        以前的人怪中文難學,認為應該全盤拋棄中文,實行拉丁化。現在中國人仍在用漢字,中國卻已經大國崛起。推行簡體字,也是因為認為中文筆劃太多,所以難學。但是半世紀過後,用簡體字的大陸,比用正體字的台灣和港澳地區,掃盲成績並非更好。這都說明,如其再怪漢字,不如先問自己,學習方法有沒有問題。

中文有多少種筆劃形狀?
        傳統看法是中文筆劃只需分五至七種,但是,「工」字和「土」字都是由「橫、豎、橫」三個筆劃組成,「土」字的橫和豎卻交叉;當我們告訴孩子,「工」字和「土」字都是由「橫、豎、橫」三個筆劃組成,我們其實在誤導他/她。
        「午」和「牛」都是由「撇、橫、橫、豎」組成,但前一字的撇橫連接,後一字的豎筆穿過兩橫。「口」字和簡體的「衛」字,雖然都是由「豎、折,橫」組成,但豎和折筆的時空關係不同,折筆形也因為有異,而有所識別。由此可見,辨別中文字形,有賴筆劃結構形狀清楚傳遞筆劃線的兩維方向、相對位、交接、交叉、內外等空間訊息。
        基於此故,中文的基本筆劃形狀並非只是五至七種;分析四萬多個中文字的筆劃形狀之後,我們發現中文的基本筆劃形狀應該歸納為二十一種,這些形狀可以稱為「中文字母」。英文的「告tell」用T、E、L、L四個英文字母組成。中文的「告」則依次是以「撇、十、橫、口」四個筆劃字母組成。用二十一個筆劃形狀的「中文字母」概念,我們便可以更精確地描述漢字的結構了。
        同樣重要,用二十一個筆劃字母概念,每一個字的記憶負荷會減輕,如「漢」字用傳統方法記有十四劃,用「中文字母」就只有八個。「香」字傳統上有九劃,用「中文字母」就變成四個。記憶負荷減輕,孩子自然覺得容易記。

改善中文記字不用「音」的缺陷
        一直以來,學寫中文字常用方法是透過抄寫來死記一些基本中文字形,然後在這基礎上再教近形字,而不會用朗誦筆順、筆劃序列來輔助學習。這種千年不變的學習寫字方法,不但使學習者苦,而且不利於文化普及;不常用字則往往只有矇矓印象,缺乏細節記憶,以致經常有執筆忘字的煩惱。
        西語文的字是藉音和形來記憶,中文則是不用音,只靠形及手的運動程序(寫字)來記。電話上要說一個英文名字,可以逐個字母拼唸給對方。儘管有些中文字可以口述結構,如「口天吳」、「弓長張」等,但這樣用音傳遞字樣的例子卻很少。更多時候是用詞義來表達,像「恩愛的恩」、「因為的因」,以別於其他同音字;但「巫師的巫」、「匍匐的匐」,就明顯不是所有人都聽得明了。
        從神經語言學的角度看,腦處理字時,形、音、義三者都並重;因此,學識字時,也應該形、音、義三者並重。除了傳統學習方法,如果用「中文字母」的概念,所有中文字就都可以用口宣述出字的結構。基本部件字可以用字母結構來朗誦拼出,如「自」字朗誦為「撇、目」,「文」字朗誦為「點、橫、叉」;由部件字組成的複合字則可用部件來朗誦拼出,如「息」字朗誦為「自、心」;由字母及部件組成的複合字便可用字母和部件來朗誦拼出,如「安」字朗誦為「點、蓋、女」。換言之,像其他西語文一樣,中文也可以用朗誦字的結構、筆劃來輔助記憶字形。這樣不但可以加速識字能力,兒童學習更有效率。中文閱讀有困難的學童,也可以繞過缺陷,以另一些腦組織提供功能,輔助閱讀。同時,學習時空都可以因此而擴闊,就是沒有筆墨紙張,也照樣可以用口練習「寫」字的筆劃結構。

電腦需求及文化承傳
        電腦已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不會用電腦,不會把自己的意見寫入數碼媒體的人,也愈來愈像「現代文盲」。
        目前流行的幾種把中文字顯示在電腦屏幕上的方法,除了手寫板,都只能說是輸入法,因為他們都只是用一些代碼來找尋出中文字體。
        當愈來愈多人熟用漢語拼音化的中文,中文字體會變得可有可無。內地許多專業期刊上已經是字母縮寫泛濫,明明有中文名稱都不用,社會上也不時見到GB(國標)、HSK(漢語水平考試)、BK(拜年卡)、FZ征文(全國法制宣傳日征文)之類字母縮寫詞。在電腦無所不在,無所不事的資訊年代,用拼音輸入中文就意味著拼音組成的中文必然逐步取代中文字體。人們現在會說這是不可能發生的,但當一代又一代的人經常用拼音寫中文,當大家每天都在寫zhongwen,中文也就變得可有可無,要從拼音再轉譯為中文字也變成多此一舉。當最優秀的人才都只會拼音中文,拼音中文就會演變為優秀的表徵,使更多人加快放棄中文字體。這些人佔人口一定比例時,過了轉折點,變化就不再可逆轉。
        我們為何不能夠像西方人一樣,用鍵寫中文?如果可以,那麼我們就毋須為了追逐電腦普及化而犧牲中文字。
        以這二十一個筆劃形狀字母作為鍵,便可以用鍵輸入所有的中文字,任何會寫中文字的人都可以按照筆順和筆劃,以鍵代筆,在電腦或電話上「寫字」,鍵入每個字的所有組成筆劃部分,也就是其完整的筆劃組合。

像用筆那樣,一筆一劃來鍵寫中文,會不會慢?
        答案是否定的。這是因為中文其實有其內在邏輯,同一筆順和筆劃的字有限。舉例說,在常用字中,像「應」字只需要三個鍵次,「鑿」字有二十八劃,但只用三至七個鍵次就可打出。理解到中文的內在邏輯,一般中文字即使用中文字母鍵寫,平均只需要四個鍵次,和英文無異。
        更重要的是,少用和罕有字用拼音或拆碼輸入難免到處碰壁。例如少見的字,往往不會唸,因此必須查了讀音,然後在同音字群中找尋;如果字形難拆碼,就更是無法用拆碼輸入;但運用「中文字母」,用筆順和筆劃來鍵寫就完全沒有這種麻煩。

「中文字母」具可行性
        不能用電腦讀寫的人是資訊世界的聾啞人士。現代教育的要求是盡早培養兒童的數碼能力,使他們可以具備資訊時代必須的語言及運作技能。
        然而,幼童學習識字期內同時學用拆碼或拼音輸入法打中文,會產生混淆,對記識筆劃帶來負面影響。如果從幼兒年代開始,學童就學習用筆順和筆劃形狀在紙上寫字,又用尊重中文結構(筆順和筆劃形狀)的「中文字母」在電腦鍵寫,就不會造成衝突,阻礙識字,也不會增加學習負擔;反之,學童每次打字敲鍵,便在腦中反覆溫習字的結構,造成相輔相成的效果,加強對中文認字和寫字的能力,同時又使學童更早掌握電腦鍵寫和使用的能力。



教學影片